view point 技术视点

浅析电视纪录片的剪辑节奏

发布时间:2014-09-23 08:43:29     阅读次数:14056

timg

 马赛尔*马尔丹说:“所谓影片的节奏,并不是指各个镜头放映时间的比例,而是指各个镜头的延续时间适应于该镜头所能引起并使观众感到满意的那种注意力的紧张程度。”根据纪录片节奏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可以分为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外在节奏以内在节奏为依据,内在节奏则通过外在节奏来表现,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的和谐统一构成了电视纪录片的节奏美。因此,研究电视纪录片的剪辑节奏,提高电视纪录片的美学价值,对实现电视纪录片可视性和有效收视,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电视纪录片的内部节奏

    电视纪录片的征服力量,首先表现在内部节奏上,要多选择那些对受众来说具有重要性、新鲜性、有趣性、接近性等特征的信息内容,并进行结构性的信息构建,以适应受众获取信息的接受心里。

    一般来说,纪录片的内部节奏一般通过一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核心事件和卫星事件组合构建而形成的节奏

    纪录片是由一个事件或一系列事件组成,其事件都是客观存在、无法加工的。作为时间流变的过程,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不可能在纪录片中原生态的杂陈,流水帐式呈现,而是要根据其在创作中的地位和性质进行编码,确立叙事重点,实现详略得当、疏密相间的节奏化传播。核心事件是纪录片叙述的重点,而卫星事件不仅能起到修饰核心事件的作用,而且在审美价值上远远超过核心事件,它可以补充、丰富核心事件,使之丰满和具体,更能表达纪录片的创作意图。

    实际上,纪录片的事件总是按照与叙事话题紧密程度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凸显,那些与核心事件最相关的事件总是得到最好的呈现,而卫星事件的叙述总是很概略甚或省略。核心事件与卫星事件在纪录片中的组装构建,使得整个纪录片疏密相间、重点突出、节奏张驰有道。比如纪录片《远在北京的家》讲述的是安徽农村的一些姑娘进城打工谋生的故事。刘春花、张菊芳、谢素萍的打工故事由一个核心事件和若干个附属事件构成,展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经历,真实的记录了人的生活的艰辛及其奋斗,该片就是通过核心事件和卫星事件的构建,形成感人肺腑的叙事结构,使人看后久久难以忘怀,并从中获得启迪。

2、悬念和冲突的运用而形成的节奏

悬念的设置和冲突的运用,也可以建构纪录片的内部节奏,纪录片的悬念具有模糊性和流动性,它能使受众随着对拍摄对象认识过程的逐步深入而产生悬念,引发好奇,并行成波折的叙事节奏,给受众以观看的兴趣点。如纪录片《寻找楼兰王国》《回家》《闯江湖》《毛毛告状》等,创作者以现在进行时态,纪录一个动态过程,一切都处在未知的状态,谁也不知道下一不会发生什么,因此,悬念在纪录片中并不是具体的一个,而是由不明确的、随时可能出现的一切形成一个悬念流,并伴随着过程的推进以链状的形态随时出现。

另外冲突也是存在于事件的转变过程中的,冲突的产生,激发,以及解决都能促使观众心理发生变化,进而形成起伏跌宕的叙事节奏。

3、细节的使用而形成的节奏

细节画面所产生的内部张力,比一般镜头更具冲击力,更具感染力和表现深度。同时,细节也是调解内部节奏的重要手段。比如纪录片《山洞里的村落》讲述的是远离快节奏生活的、完全封闭落后,带有浓厚的自然经济色彩的山洞庄落。其人物的行为,思维都是迟缓的,凝滞的,在核心事件“拉电线”这事情上,或犹豫,或观望,或反对,或期求,或无言,反反复复的争执,形成了生活节奏的迟缓,也决定了纪录片舒缓的内部节奏。

内部节奏的起伏变化,能够使观众的兴奋点也随之抑扬跌宕,有效的缓解了持续收看而引发的视觉疲劳。根据接受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们情绪变化时,会产生一种新鲜感,使人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期待;当人们持续维持在一种情绪状况时,逐渐产生一种制约力,这种制约力则会抵消新鲜感。在这种情况下,节奏会起到一种调节作用,它通过对运动世界快慢缓急的反映,不断的破坏人们固有的心理程序,促使心理活动的增加,不断造成人们的新鲜感。因此,这需要创作者把握受众心理,对真实的事件进行内部节奏的构建。

二、电视纪录片的外部节奏

1、镜头运动形成的节奏

根据画面主体的需要和景别特征而采取不同速度、不同形式的镜头运动,就会形成可观可感的外部节奏。如美国纪录片《国家地理杂志》中的《大峡谷》,开篇交代峡谷的大环境时,采用了缓慢平衡的叙述风格,并把大峡谷的浩瀚无边和神秘诡异呈现出来。开篇段落的这种节奏安排,使得观众不仅尽览壮观之景,而且从环境表面寥寂中隐隐感觉到潜藏的生死拼杀,给人以思维想象的余地,同时也为后面描述大峡谷中各种生命的顽强生存,作了恰当的铺垫和衬托。值得注意的是,电视纪录片中镜头运动形成的或快或慢的节奏,应与每一个叙事段落的节奏相适应,这样才会使得电视纪录片更具有真实性和感染力。

再如,我单位自办纪录片性质栏目《徽州乡村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纪实》,作为主要剪辑师,如何能够通过剪辑节奏的变化更好的反映出我区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民、农村发生的变化成为我思考的问题。具体的表现我是这样做的:纪录片的剪辑思路是对比表达。通过慢速的镜头和昏黄的色调,抽象的表现出30年前农村的基本面貌,对于现在,采用了欢快的背景音乐,和鲜明的色调,以及快速的镜头过度,极力的表现现代农村的快速发展。

2、镜头剪辑形成的节奏

镜头剪辑就是用镜头的切换与组接来实现话语的传递。镜头剪辑时,既要注意画面形象的逻辑性,又要使时间、空间和运动的更替、衔接流畅自然,而单位时间内镜头切换速度快慢将直接影响到电视纪录片的节奏。因此,对镜头剪辑的控制,是营造电视纪录片外部节奏的又一重要手段。

(1) 长镜头和短镜头的运用。长镜头如“小弦切切如私语”,节奏缓慢,善于营造较为舒缓和松弛的氛围;短镜头如“大弦嘈嘈如急雨”,能够营造一种快速的、冲动的、活泼的节奏,能使读者振奋和紧张。长镜头和短镜头的交错运用,则会形成“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传播效果。

(2) 快镜头和慢镜头的运用。在电视纪录片中,经常用单位时间内减慢镜头切换速度的方法表现意蕴深厚的历史题材或感情内容。恰如其分的外部慢节奏,给观众以舒适、怀旧之感,容易激发人们对过去时代的叹惋沉思。纪录片还可以使用快切的方法,以闪现镜头快节奏来表现强烈动感或扣人心悬的场面,渲染紧张危急的气氛,给观众心理一种快节奏的自然感受。

  不过,持续不变的节奏速度容易使观众疲劳。明智的做法是进行节奏速度的变换,用前后速度上的对比,实现张驰结合,既在一个紧张的高潮点要留给观众一个缓冲的心理空间,以便保留那份兴奋,取得一种持续的紧迫感,并吸引他们继续观赏下去。另外,电视纪录片应该呈现多元化的风格。

3、画面色彩形成的节奏

    应该说,电视纪录片内容和形式所体现的节奏感,体现了创作主体潜在的,深层次的追求。只有更深入的了解纪录片的剪辑节奏,才能使纪录片别有韵味,妙不可言。

三、纪录片剪辑技巧分析

节奏的变化还体现在镜头与镜头的组接技巧上,其关键就体现在“动”与“静”的结合。
     是镜头组接的基本原则。所谓的是指在剪辑点上画面主体或摄像机是处于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状态。遵循这一原则进行镜头组接可保持视觉的流畅及和谐。 
      具体情况如下:

两个固定镜头组接时,画面主体都是静止的,其剪辑点的选择要根据画面的内容来决定(静接静)。 
      两个固定镜头组接时,其中一个镜头主体是运动的,另一个镜头主体是不动的,其一种组接方法是寻找主体动作的停顿处来切换;另一种方法是在运动主体被遮挡或处于不醒目的位置时切换(静接静),如果两个固定镜头主体都是运动的,其剪辑点可选在主体运动的过程中。 
     一般说来,剪动作时,镜头组接是以主体动作的运动因素作为依据的,小景别的动作要少留一些,大景别的动作要多留一些。(动接动)。 
     当两个镜头都是运动镜头,并且运动方向一致时,应去掉上一镜头的落幅及下一镜头的起幅进行组接(动接动)。 
     如果两个运动镜头的运作方向不一致时,就需在镜头运动稳定下来后切换,即保留上一镜头的落幅和下一镜头的起幅进行组接(静接静)。 
     的一种特殊用法是所谓半截子镜头组接。即不同运动主体或运动镜头在运动过程中进行切换,这样一系列的半截子镜头组接起来给人的动感更强,节奏更鲜明,在体育集锦类节目的剪辑中应用较多。需要注意的是,组接镜头时要考虑运动主体或运动镜头的方向性及动感的一致性。 
   除了外,常见的还有。在进行后两种画面组接时,要充分利用主体之间的因果关系、对应关系、呼应关系及画面内主体运动节奏的变化,做到由动到静,由静到动顺理成章的自然转换。

 

四、剪辑中常遇到的问题
   在前期拍摄时,由于摄像师未充分意识到轴线问趣,或者即使前期拍摄时建立并遵守了轴线原则,但后期剪辑时需打乱原来的镜头次序重新组合,就可能产生跳轴现象。如果这个问题不加以解决,会造成观众理解上的混乱。 
   当遇到踏轴问题时,剪辑师可采取一些补救措施,消除或减弱跳轴现象。 
   (1)利用动势改变轴线方向。在两个跳轴镜头中间,插入一个人物转身或运动物转弯的镜头,将轴线方向改变过来。 
   (2)插入中性镜头。在两个运动方向相反的镜头中间,插入一个无明显方向性的中性镜头,可减弱跳轴的影响。 
   (3)借助人物视线。在跳轴镜头中间插入一个人物视线变化的镜头,借助人物视线的变动,改变轴线方向,清除跳轴现象。 
     (4)插入特写镜头。在跳轴镜头中间,插入一个局部特写或反映特写镜头,可减弱跳轴现象。需要注意的是,插入的特写镜头要与前后镜头有一定的联系,否则显得生硬。 
     (5)插入全景镜头。由于全景镜头中主体在画面所处的位置、运动的方向或动作不很明显,插入后即使轴方向有所变化,但观众的视觉跳跃不大,可减弱跳轴现象。

另外,后期剪辑时,在一个段落中采用一成不变的剪辑节奏,会使观众产生疲乏厌倦的感觉。如果适当变化剪辑节奏,采用剪接加速度的方法,使组接的镜头越来越短,利用镜头的积累效果,可使段落形成一个高潮。但在做这种节奏处理时,一定要注意张弛结合,每一个高潮点后都要留出一个缓冲释放的空间,给观众以回味和联想的余地。

控制好纪录片剪辑的内外部节奏,“动、静”结合,是决定一部纪录片成败的关键,作为剪辑师,深刻理解和认识纪录片创作者的意图尤其重要,要具备把创作者的意图完整升华的展现在作品中是作为纪录片剪辑师必备的一项素质。这需要剪辑师拥有丰富的剪辑经验和技巧,需要积累,在今后工作中,我还需要更加加强这方面的能力,使剪辑作品更富有时代感和表现力。


                (作者单位:黄山市徽州广播电视台)

上一篇: 如何搭建一套适合自己的播出系统

下一篇: 虚拟演播室的定位与校准

分享到: